安阳装修网

400-680-0011

装饰公司

  • 装饰公司
  • 家居建材
  • 设计师
  • 工长工人
  • 效果图
  • 搜文章
  • 搜产品
  • 搜视频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安阳家装市场“水深几许” 曝五大潜规则

来自:www.zhuangyi.com日期:2011-03-19 15:28:12
安阳家装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测测安阳家装市场“水深几许”,揪出隐蔽猫腻,让消费者擦亮双眼明明白白消费。

    一年一度的“315”再次把诚信推上了风口浪尖,“消费与民生”是今年的主题。而与消费、民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居行业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地”,那么安阳家装行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存在以次充好、家装增项等等潜规则呢?安阳家装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测测安阳家装市场“水深几许”,揪出隐蔽猫腻,让消费者擦亮双眼明明白白消费。

    潜规则一:家居产品销售暗施调包技

   “调包”现象在家居行业已是屡见不鲜,在家具、地板、橱柜、木门以及涂料等领域,调包已成为企业“合理”赚取利润的有效途径。那么何为调包?简而言之,即用优质产品做样品吸引消费者签单,而后将“调包”后的劣质产品送到消费家中,这已成为家居行业一些小品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门领域是最容易上演调包计的,以木门为例,家住安阳的李女士最近不慎陷入了一场不良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耗资万元购买的“云杉实木门”,运回家后摇身一变成为“实木复合门”,至今诉求无果。把“实木复合产品”当作“实木产品”来售卖,故意混淆二者概念的现象并非只在门业领域存在,而是家居建材行业中相当常见的一种行为:在整体橱柜行业,有些商家把实木贴皮橱柜当作实木橱柜来出售;在家具领域,也有不少商家习惯于把实木贴皮的板式家具或板木结合家具当作纯实木家具来叫卖。

    如何才能避免产品被“调包”?

    首先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家具经销店,千万不要贪图便宜到无牌无证的家具店购买样品;

    二是要认真查看该样品家具是否标明了生产厂名、厂址,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家具;

    三是签订买卖合同,索要家具使用说明书。三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止您买回家的产品没有被“调包”。

    潜规则二:家装套餐巧设增项“圈套”

    近两年,随着家装公司推出名目繁多的“套餐”装修大行其道,消费者在消协及行业协会对装修公司的“套餐”价格的投诉也越来越多。部分家装公司采取“低开高走”的策略,打出“超低价家装套餐”的活动,涵盖墙漆、瓷砖、地板、木门、扣板、洁具、橱柜、五金等几大项,并辅之以免费设计承诺。看似很齐全,但消费者往往忽略了辅料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情况下,“增项”应运而生,家装公司给出的装修预算却远远高于消费者选定的套餐。

   “特价定的套餐,在实施过程中被告知铝材换颜色要加钱,最后好说歹说每平米加了30,可是市面上随便哪家都是颜色任选,完全不要钱。还有五金,国产的也和我要300一套,别家店里进口的德国诺托也不过280!”网友抱怨道。其实在实际装修中,消费者遭遇增项导致预算超支的情况不在少数。某些小品牌家装公司打出的“低价套餐”中所涵盖的产品型号屈指可数,有的甚至是一些尾货产品。当消费者提出更改需求时,只能使劲往里“砸钱”了。

    看似是“馅饼”的家装套餐,如稍有疏忽,将变为“陷阱”。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家装套餐时,一定要倍加留心,不同的计价方法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猫腻,要将套餐中所涵盖的几大项细分清楚,然后再做出最后决定!

    潜规则三:家居设计隐藏“回扣”陷阱

   “回扣”一直是令消费者头疼的事情,设计师大吃回扣的情况早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业潜规则”。在家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利用为客户导购材料的机会,采取“无意”推荐、“美学”陷阱等种种手段,忽悠消费者购买他们所指定的“一线品牌”。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更是没有选择,因为要达到“完美”的设计效果,只能选择设计师推荐给你的品牌,甚至连颜色型号都不能有一点差。

    部分网友在论坛中透露,设计师本来就是搞设计的,没有了设计费他只能从别的渠道来填补,而建材成了最好的途径,“吃回扣”成了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有的设计师从头到尾不会给业主建议,但是当业主自己买回建材的第一时间就会给建材商打电话表明是自己推荐去的,索要回扣。如果建材商不给回扣,他就会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散布谣言。所以大多数建材商都不敢得罪装饰公司。”俨然,消费者已经成为部分设计师利益驱动下的牺牲品了。

    消费者如何才能改变“被宰”命运?面对装修问题,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地相信设计师及项目经理等的推荐,应对其所推荐的材料多做调查,货比多家后方可下单。此外,消费者也可以找一些口碑好的大装饰公司和材料商,做集成家居。

    潜规则四:合同中小心陷阱

    家装合同暗含陷阱,这已成为一些小家装公司惯用的伎俩。小家装公司与消费者签合同时,往往用的都是自制合同,对材料、品牌都写得含糊其辞。在实际装修过程中,可能采用一些假冒伪劣的材料。一旦在装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只能任由装修公司摆布。

   “装修面积竟然按照建筑面积来计算,算上这公摊面积,没开始装修就意味着白白扔掉1万多块钱。” Shilxp在论坛中愤慨道。其实,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对于一些家装公司来讲,大概有10%到20%利润是通过虚报面积拿到的,多出部分的材料费自然而然全进了装饰公司的口袋。只因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让家装公司钻了空子。此外,部分消费者本身不是很重视装修合同,面对几页甚至十几页的合同,很多消费者耐不下性子逐条细读,只关注和设计师聊家装风格和预算费用,忽略了合同对自身合法权利的保护,到头来只能追悔莫及。

    装修合同可谓一字千金,消费者一定要仔细,不能以口头约定为准。在签订合同前,消费者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儿,弄清楚建筑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的概念,尤其是问清楚房屋装修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材料的包括都有些什么。与自己的预算及心理预期是否相符,多小心才能少吃亏。

    潜规则五:售后服务拖泥带水

    对于信誉好的家具品牌,售后服务可以做到5年以上的保修、终身维护甚至有回购服务;而对于一些品牌售后只是“浮云”, 1年保修对于他们而言都难以保证。维修卡或厂商官方网站所登记的售后服务电话如同虚设,要么长时间无法接听,要么售后人员态度恶劣,正所谓售前“笑脸相迎”,售后“置之不理”。这让消费者十分受伤害。

    近日,一则“克洛尼橱柜忽悠顾客拖来拖去”的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消费者千辛万苦拨通售后电话,等待维修工人的上门服务,但很多家居企业对消费者提出的保修要求,如最迟何时答复、何时上门维修等都并无明确的规定。面对企业反反复复地言辞,长时间的拉锯战已让消费者心力憔悴。

    面对家居经销商的“变脸”,消费者如何拆招才能维护其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首先要求消费者在后置家具产品时,一定要主动了解保修和售后服务事项,避免只是“了”而不“解”。其次,一些品牌家居不失为最佳选择。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装一网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如何挑选装修公司,大数据来帮你!

免费设计在线报价

结合当地市场,大数据实时分析计算

手机版

小程序

公众号